藝術評論 | 以水彩之韻鑄鋼鐵之魂 ——崔全順《工業題材》系列作品賞析
瀏覽次數:184
發布時間:2025-02-10
藝術評論 | 以水彩之韻鑄鋼鐵之魂——崔全順《工業題材》系列作品賞析
藝術家簡介
崔全順,1962年生于湖南湘潭市,1990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,獲文學學士學位,曾任遼寧省政協第十一、十二屆委員,政協鞍山市第十二屆常務委員,民進鞍山市第七、八、九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院長。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遼寧省美協理事、水彩藝委會副主任,鞍山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,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,民進中央開明畫院理事、遼寧民進開明畫院副院長,法國尼斯鷹藝術家協會會員,中國鞍山【鋼·美術館】館長,泰國吞武里大學藝術管理專業碩士博士生導師,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授。2019年主持國家藝術基金“當代中國工業題材繪畫創作人才培養”項目。
以水彩之韻鑄鋼鐵之魂
——崔全順《工業題材》系列作品賞析
作者:梁照堂
著名國畫家 書法金石家
美術理論家 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
在當代中國美術界,畫家崔全順是一位專注于工業題材創作,以獨特的藝術視角與精湛技藝描繪現代工業文明的杰出畫家。他的“工業題材”系列作品,猶如一部部凝固的歷史長卷,“以畫為媒”,深刻揭示了工業文化的精神內核,展現了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變遷與人文風貌。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深厚的美學價值,更是對工業文化的一種深刻反思和人文關懷。通過崔全順的《工業題材》系列作品,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筆下以水彩之韻鑄鋼鐵之魂,以及對遼寧老工業基地輝煌歷史的深情回眸。
崔全順作品 《工業印記》
110×220cm
崔全順作品 《后工業的發聲》
160×110cm
崔全順先生的作品以水彩畫為主,擅長捕捉工業場景中宏大而細膩的視覺元素,將冷硬的機械結構與溫暖的人文情感交織在一起,營造出獨特的工業美學氛圍。如水彩畫《鋼廠印象》(系列)中 ,畫面中巨大的煉鋼高爐巍然矗立,熾熱的熔鐵如紅河奔流,與冷峻的鋼結構形成強烈對比,象征著工業力量的熾烈與剛毅。與此同時,工人們忙碌的身影在光影交錯中若隱若現,他們的專注與堅韌賦予冰冷的機器以生命溫度,展現了人與工業環境的和諧共生。這種工業美學的視覺敘事方式,既體現了工業生產的力量之美,又彰顯了勞動者的精神之美,構成了崔全順工業題材作品的獨特魅力。
崔全順作品 《鋼廠印象1》
110×120cm
崔全順作品 《鋼廠印象2》
68×115cm
崔全順作品 《鋼廠印象3》
60×115cm
崔全順作品 《鋼廠印象4》
100×60cm
作為鞍山師范學院的教授,崔全順先生深植于鞍山這片工業沃土,對鞍山鋼鐵文化有著深厚的情感與獨到的理解。他的作品往往圍繞鞍山地域文化展開,通過對鞍山鋼鐵廠及其周邊環境的精細刻畫,對東北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,呈現了工業遺產的歷史痕跡與時代變遷。例如,《大工業記憶》(系列)中銹跡斑駁的老式蒸汽機車,既是工業文明的見證,又是歲月流轉的符號。崔全順先生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其滄桑外表,透過機車的細節,觀眾仿佛能聽到歷史的回響,感受到工業文化的厚重底蘊。這種對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,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單純的視覺表現,上升為對特定地域工業精神的詩意詮釋。
崔全順作品 《大工業記憶1》
145×100cm
崔全順作品 《大工業記憶2》
220×115cm
崔全順作品 《大工業記憶3》
220×115cm
崔全順先生的作品善于在時間與空間的交織中構建敘事,通過對比今昔,喚起人們對工業歷史的記憶與反思。如《工業游移的山脈》(系列)中,畫家巧妙地運用光影與色彩,將廢棄的舊車間與現代工業設施并置,形成鮮明的時間跨度。舊車間的殘破與寂靜,與不遠處現代化生產線的高效運轉形成強烈反差,引發了觀眾對于工業發展歷程、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遷的深刻思考。這樣的時空對話,使他的作品不僅記錄了工業現場的當下狀態,更成為承載集體記憶與歷史情感的重要載體。
崔全順作品 《工業游移的山脈1》
160×330cm
崔全順作品 《離這座城市不遠的地方》
160×110cm
崔全順先生的“工業題材”系列作品在國內外廣受贊譽,多次入選國際展覽并獲獎,如《工業印象》入選“中美國際小幅水彩畫交流展”,《后工業的發聲》在國際巡展中獲得廣泛好評。他的“工業題材”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跨越國界,展示了中國工業現代化的進程與成就,同時也反映出藝術家對全球工業文化共性的敏銳洞察與個性表達。特別是《凝聚記憶》(系列)中,崔全順先生以抽象化的線條與色塊,探討了后工業化時代工業遺存的再利用與城市更新議題,作品中既有西方現代藝術的影子,又融入了東方哲學的內斂與含蓄,展現出東西方文化交融的藝術張力。
崔全順作品 《凝聚記憶1》
110×160cm
崔全順作品 《凝聚記憶2》
110×160cm
作為一位兼具藝術家、教育者與社會活動家多重身份的創作者,崔全順先生始終將社會責任感融入其藝術實踐。他策劃并參與“中國鋼都國際水彩名家邀請展”,積極推動工業題材繪畫的國際交流;主持“當代中國工業題材”繪畫創作人才培養項目,通過教學與展覽,培養新一代工業題材畫家,傳播鞍山工業文化。這些行動體現出他對工業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深切關注,以及對提升公眾工業文化意識、推動工業旅游文化發展的不懈努力。
崔全順作品 《即將消失的風景》
75×115cm
崔全順作品 《通往廠區的電車》
140×115cm
在藝術的廣闊天地中,一位畫家的系列創作猶如一條蜿蜒流淌的河流,它不僅映射出藝術家個體的心靈歷程與審美追求,更是其對生活世界深入觀察、獨特思考的藝術結晶。這種對主題的持續探索,彰顯了畫家對自我藝術疆域的堅定開拓和對精神世界的無盡思考。崔全順先生的“工業題材”系列作品,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、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、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、開闊的國際視野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,構建了一座連接現實與歷史、本土與世界的工業藝術橋梁。他的畫筆不僅勾勒出工業景觀的壯觀景象,更揭示了隱藏在其中的人文精神與歷史脈絡,為我們理解和欣賞工業文化提供了豐富的視覺與思想資源。在未來,崔全順先生將繼續“以畫為媒”,以更加多元的藝術形式與深度的文化探索,為我國工業題材繪畫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,更以水彩為媒介,以工業為題材,展現了藝術家對歷史的敬意、對現實的關注和對未來的憧憬。這些作品不僅豐富了當代中國藝術的寶庫,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工業文化的重要視角。
— END —